家,本应是温暖的避风港,而家庭暴力却将其变成刺痛人心的牢笼,性别不平等的观念,正是滋生家庭暴力的土壤。今天,我们一起解读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》,帮助公众识别家庭暴力、维护自身权益,推动性别平等理念融入家庭与社会。
直面家庭暴力:别让认知误区“藏”起伤害
01什么是家庭暴力?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》明确规定,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、捆绑、残害、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、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、精神等侵害行为。无论是夫妻、父母与子女,还是其他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间,只要存在上述行为,都属于家庭暴力范畴。冷暴力、经济控制等无形伤害同样属于家庭暴力范畴,别让“不是动手就不算家暴”的误区,掩盖了伤害的本质。
02家庭暴力的三大特征
隐蔽性:暴力常发生于私密空间,外人难以察觉;
持续性:一次暴力往往是长期伤害的开端;
循环性:施暴者可能在暴力后道歉求和,但暴力行为反复出现。
03家庭暴力的深远危害
身体创伤:导致受伤、残疾甚至危及生命;
心理阴影:引发抑郁、焦虑、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;
家庭破裂:破坏亲子关系,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;
社会影响:助长性别不平等,加剧社会矛盾。
家庭暴力发生时,受害者往往因为“家丑不可外扬”的思想束缚而选择忍气吞声,导致施暴者变本加厉。
04遭遇家庭暴力怎么办?
紧急自救
及时报警:遭受家暴第一时间拨打110,警方的出警记录、询问笔录等都是重要证据;
保留证据:前往医院检查治疗,保存好病历、诊断证明、伤情照片等,为后续维权提供依据;
临时庇护:可向居委会、妇联、民政等求助,获取心理支持与法律建议。
法律途径
人身安全保护令:必要时,可向法院申请,禁止施暴者接近、骚扰受害者(需提供初步证据),有效期最长6个月,可申请延长;
起诉离婚:家庭暴力是法定离婚情形,受害者可主张损害赔偿。
社会支持
全国妇联维权热线:12338
法律援助热线:12348(免费法律咨询)
心理援助热线:12356
践行性别平等:打破偏见,共筑和谐
1什么是性别平等?
性别平等不是追求男女完全相同,而是指不论男女,在法律、教育、就业、家庭等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、机会与资源,不受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。
2家庭中性别平等的实践
家务劳动:打破“女性天生就该做家务”的刻板印象,共同制定家务清单,协商分配任务,拒绝“帮做”思维,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共同的责任;
育儿责任:拒绝“丧偶式育儿”,夫妻双方轮流接送孩子、辅导作业、参加家长会等,不以工作繁忙等为借口缺席孩子成长;
经济权利:保留个人经济空间的同时开设家庭共同账户,大额支出需共同决策(如购房、教育投资);
职业发展:协商分工,避免一方为家庭牺牲职业机会,鼓励女性重返职场,提供技能培训支持。
3我们能为性别平等做什么?
拒绝性别偏见:摒弃“男主外女主内”、“女性应顺从”等陈旧观念;
倡导平等对话:在家庭、工作中尊重不同性别观点;
支持女性发展:鼓励女性追求事业、参与社会事务;
教育下一代:引导孩子树立平等、尊重的价值观。
性别平等:反对家暴的核心价值
家庭暴力的发生,往往与性别不平等观念紧密相连。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,如“男主外女主内”、“女性应顺从男性”等,容易导致家庭权力失衡,成为家暴滋生的土壤。促进性别平等,就是要打破这些陈旧观念,让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享有平等的话语权、决策权和人身安全保障权。反对家庭暴力,是对每一个个体权利的尊重,更是实现性别平等的必经之路。
反对家庭暴力,促进性别平等,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。如果你正在经历暴力,请记住,这不是你的错,勇敢求助是迈向自由的第一步;如果你正在目睹暴力,不要沉默,家暴不是家事,一句关心、一次报警,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;真正的爱,从不会用拳头表达,也不会以控制为名,它存在于平等的对话、互助的分工、自由的成长之中。最后,愿每一个家庭,都能成为遮风挡雨的屋檐,而不是暴风雨本身。
来源:健康濂溪
初审:苏 昊
复审:林蔚蔚
终审:姜 颖